3月15日上午,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郑达教授应邀到校,在图书馆101报告厅为我院师生做了题为《人工智能艺术——机器学习时代的新艺术形式》的学术讲座。学院院长张瑞瑞、党总支书记袁军、副院长王伟和相关专业师生200余人聆听了学术讲座。



郑达教授在讲座中分享了关于人工智能艺术的见解,探讨了人工智能艺术的现状和未来发展。郑达教授介绍了机器学习如何影响艺术创作,以自己创作的作品为例,如《机器的自在之语》、《捕食器的函数》《上传者》等,展示了作品AI数据装置的艺术表达,详细讲解了作品生成的思考过程和技术实现,以及如何将这些作品与科技结合,强调了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可以合理利用AI技术进行创新。
在讲座中,郑达教授还提到了思辨设计的重要性,这是一种鼓励设计师通过批判性思考来探索设计可能带来的社会、文化和政治影响的方法论。他强调了设计学科的科学性,即设计不仅要有创意和美观,还要基于科学的方法和原则。


讲座结束后,师生们踊跃提问。郑教授就师生们关心的AI学习路径、跨学科学习方法、AI背景下学科教学方向等问题给予了热情详细的解答。
通过这次学术活动,郑达教授不仅为我院师生带来了前沿的学术信息,也激发了大家对人工智能与艺术结合的新领域的思考和兴趣,师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人工智能与艺术结合的无限可能性,以及在未来设计和创作中应用这些概念的重要性,对于推动学院学术研究和教学实践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。

郑达简介:
郑达,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,教授。跨媒体艺术家,低科技艺术实验室”(Low Tech Art Lab)创立者,作品获得英国 “The 2017 Lumen Prize” 互动艺术大奖,“2018 第三届王式廓奖”艺术奖得主。英属哥伦比亚大学(UBC)艺术系访问学者和韩国首尔 CPI 研究员。艺术工作聚焦于艺术与科学的跨媒体互动艺术,其创作轨迹焦距在现实与虚拟世界交错点的探索和实践,包括游戏艺术、互动艺术、机械装置、媒体剧场等。创立的“低科技艺术实验室”专注于当下媒体文化和跨学科的融合,基于电子虚拟环境的艺术实验,探索光与运动的交互、机器视觉系统的算法美学,以及可计算媒介的装置艺术的感知系统。
近年来在跨学科艺术与AI艺术设计研究领域作为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,论文发表于国内外核心期刊10余篇、获批国家级项目国家艺术基金、教育部社科基金、湖北省重大研发课题等多项课题、连续三年入选“湖北省美术人才培养工程重点项目”。出版人工智能艺术译著两本,出版的教材入选“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“。在跨学科艺术创作领域,其创作的作品连续两届入选国家级展览 “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”与“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”。在国家级重点美术馆湖北美术馆、武汉美术馆、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、今日美术馆等美术馆、艺术机构举办个人作品展览7场,近五年来参与国内外重要学术性展览60余场,5件作品被国家级或省级美术馆收藏,多件数字艺术作品被国内外重要的艺术基金会、文化专业机构收藏。